【深圳商报】腹痛4个月,男子腹中藏“不寻常肿物”!20位专家9小时接连作战救了他
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姚嘉莉
一名来自汕头的中年男子腹部胀痛4个月伴双下肢浮肿,一查竟然发现下腔静脉肿物“非同寻常”,直径达到15厘米之大。巨大的恶性肿瘤,复杂的牵连让手术的难度系数直线上升。6月2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个学科近20位顶尖专家,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通力协作,历经9个小时“接力”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7月19日,患者已恢复到可以出院的程度,含泪向所有参与的专家表达无数的感激。
据悉,这是全球第二例、全国第一例通过体外循环、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肾静脉切断重建、下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病例。
手术方案复杂疑难,全球仅报道一例
今年52岁的李先生因腹部胀痛4个月,双下肢浮肿半个月,前来中山一院就诊。患者来诊前一直服利尿药物治疗,虽然脚肿有所减轻,但腹胀仍一直存在,当地检查发现其下腔静脉肿物后建议到中山一院就诊。中山大学名医、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深明教授在接诊时,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病情严重,和他以前诊治的患者不一样。王教授马上安排患者进行CT检查,并对患者千叮万嘱检查完一定要再找他再诊断,同时继续进行利尿治疗。
果然,CT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的肿瘤堵塞了肝静脉的回流,若用过去的常规方法治疗不太可行。王教授立即邀请中山大学资深名医、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肝胆外科汪谦教授协助诊治。梁教授和汪教授仔细阅读了病人的CT片,详细了解了患者的病情,一致认为要尽快将患者收治入院,并通过多学科讨论才能决定手术方案。
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副院长告诉记者,“这是一起罕见病例,肿瘤长得位置很特别。”为术前准确评估肿瘤的范围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影像科冯仕庭教授、王猛主管技师采用高浓度MRI对比剂结合先进的高分辨MRI血管成像技术,为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影像学评估。
6月18日上午,在肝外科主任彭宝岗教授的主持下,多学科专家进行了第一次病例讨论,影像科冯仕庭教授详细介绍了肿瘤的范围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梁力建教授充分听取各位专家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后,大胆提出了体外循环下行下腔静脉切除,体外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必要时肾切除自体移植的手术方案。
据了解,切除下腔静脉肿瘤后进行自体肝移植和自体肾移植全球只在2015年报告过一例,国内虽有同时进行自体肾移植的个别病例报道,但同时进行自体肝移植尚没有报道,且在中山一院也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手术。
6月24日下午,肝外科、肝移植科、肾移植科、医学影像科、介入科、血管外科、心脏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手术室及重症医学科等各个学科的专家进行了一次大会诊,专家们一致诊断患者腹腔内的是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范围从肾静脉入口至心房入口,肝静脉阻塞可能侵犯右肝静脉、右肾静脉。
6月26日上午,肝移植、肾移植科再次对该患者体外肝切除和自体移植、肾脏保护等进行了科内讨论,同时,根据各科提出的意见,梁力建教授和李绍强教授做了详细的手术分组、手术预案和具体处理意见,专家们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手术状况都做好了应对措施。
9小时“浴血奋战”,专家轮流上台手术
6月27日,手术室里难得一见的“人山人海”,专家们洗好手,随时待命。
麻醉科冯霞副主任主导麻醉,李绍强教授首先对患者开腹并评估患者后续手术情况,随后,他和梁力建教授对肿瘤进行分离,在分离肿瘤的过程中,各学科教授在不同的时间点轮流上台进行手术,如徐颖琦教授、王长希教授、荣健教授共同处理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肾静脉切断和左肾静脉分离阻断,然后在不开胸的情况下进行下腔静脉上方直到心房下方的分离。
专家介绍,针对此次手术特点和方案,体外循环专家还专门设计出一套适应自体肝移植和自体肾移植手术的管径线路,以及高精准、高标准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预案,保障手术成功。
为避免打开心房,在冯霞教授的B超心房实时监测情况下,徐颖琦教授、王长希教授将肿瘤向下牵拉离开心房,并在心房的下方切断上方的下腔静脉,将门静脉插管通过体外循环转流,切断肝动脉、门静脉、胆总管,下方在左肾静脉平面切断下腔静脉,完整切除整条下腔静脉和肝脏,移出体外交给肝移植科专家做肝静脉的修整、肝脏尾状叶肝切除。
梁力建教授和血管外科王冕副教授对患者进行了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的静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王长希教授再上台与李绍强教授做右肾静脉和人工血管吻合重建,经过以上处理,患者保住了两侧的肾脏功能。梁教授和王冕副教授继续将心房下方下腔静脉与人工血管进行吻合,恢复了下腔静脉血液回流。
随后,肝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副院长与王东平副主任在冷灌注条件下行肝脏尾叶切除,经肝静脉切除整形以后,右肝静脉恢复通畅,避免了离体肝脏的肝切除,此外,他们再将肝右静脉和肝左、中静脉拼合成一个开口,将肝脏重新植入,先吻合肝静脉,然后分别吻合肝动脉、门静脉、胆管,此时,肝脏恢复了血流,颜色红润,自体肝移植成功了。
最快的时间切下来,最快的时间植上去
整个手术过程紧张有序,容不下一丝耽误,也不允许一分失误。
梁力建教授说,因为肿瘤非常大,而且处于下腔静脉里头,刚好掩藏在肝脏后方,因此没办法把这个肿瘤全部切下来,而是必须把下腔和肝脏全部拿掉,再马上对肝脏进行灌注,然后把肝脏翻过来,将肿瘤暴露出来,把肝脏切下来,将肿瘤分离,修剪好肝脏和各种血管,最后把肝马上移植回去。自体肝移植虽然有做过但并不多,而这个手术关键是肿瘤要切干净,它的周围还牵连很多结构,“我们必须以最快的时间切下来,最快的时间植上去”。
与肿瘤较量,与时间赛跑。因为原肝切下来以后的“无肝期”越短越好,尽量减少对组织脏器的损伤。因为没有肝脏的话,全身的代谢就会有问题。虽然我们有处理这个循环的其他方法,但是肝脏的代谢在目前来说是任何一个仪器不能取代的。
麻醉科冯霞教授在整个手术过程一丝不敢放松,双眼紧盯“屏幕”,挥汗如雨。因为肿瘤所处的位置比较危险,离心脏非常近,不到一公分。因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会让病人陷入危险,例如在分流肿瘤的时候,肿瘤脱落到心脏。麻醉科医生需要根据突发情况马上采取相应措施。
在“百年老院”中山一院强大的技术储备与人才支撑下,经历9个小时奋战,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逐步撤除了体外循环设备。在冯霞教授和体外循环科荣健主任的精心配合和管理下,患者顺利复苏,并送到ICU病房。在ICU黄顺伟副教授和黎丽芬副教授的精心观察、调整治疗后,患者术后第一天拔出气管插管,意识清醒,呼吸平顺,术后8天转回肝外科治疗,至今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CT人工血管通畅,肝静脉血流通畅,7月19日已可出院。
报道链接:https://appdetail.netwin.cn/web/2019/07/99e6b00a4cca1f20f86b7827215a8178.html
2019-07-19